大眾網濟南2月10日訊(記者 樊思思)“企業的大部分資產都在海外,無法在國內銀行抵押貸款,進退兩難。”2月10日,山東省政協海外工作顧問、域瀟集團董事長吳濤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說,一部分早年間“走出去”的企業正面臨融資難的困境。他建議,政府能不能建立一個專門的跨境金融平臺,或者以其他方式優化跨境金融環境,讓“走出去”的企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。
2月10日,山東省政協海外工作顧問、域瀟集團董事長吳濤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,他建議搭建專門的跨境金融平臺,解決“走出去”企業融資難問題。
作為第一批“走出去”的山東本土企業,域瀟集團在2006年將發展目光投向非洲,成為最早進駐莫桑比克的中資民營礦業企業。吳濤說,近年來,借助國家“一帶一路”戰略發展機遇,政府給予的發展便利越來越多,企業在國外的合作伙伴也越來越多,對“走出去”的發展前景更有信心了。以莫桑比克為例,該國擁有開放寬松的投資環境、富饒多樣的自然資源、亟待改善的經濟民生、相對良好的社會治安,中莫兩國關系源遠流長,完全值得更多有實力的中資企業前去投資、發展。
吳濤告訴記者,作為已經走出去多年的企業,公司準備在鋼鐵、水泥等過剩產能轉移方面大做文章,利用在非洲已經擁有的礦產、土地等資源,幫助更多企業將過剩產能轉向海外需要的國家。另一方面,他也坦言民營企業,尤其是“走出去”時間較長的民營企業在海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。
“走出去的民營企業相對國企經濟基礎薄弱,而國外投資周期長、見效慢,這就產生了矛盾。”吳濤說,以域瀟集團為例,10年間公司在非洲的前期投資以達數億元,取得了13個采礦權,但短期內還見不到太大效益。對于礦業企業來說,需要不斷持續投資才能持續發展。當前,非洲的金融環境較差,采礦這樣的大型項目在當地無法獲得充足的金融支持,而公司取得的國外礦資在國內又無法作為融資保障。錢投進去變成固定資產,卻無法利用這部分資產抵押融資,企業陷入了兩難境界。吳濤建議,政府能出臺一些專門的利好政策,為企業量身打造符合實際情況的金融方案,或者在國家層面搭建對接海內外銀行金融機構的平臺,解決資產認可的尷尬,使走出去的企業面向更高、更遠的未來可持續發展。